服务热线:010-69233569
新闻动态  news
联系我们  contact us
手机:
18611309589
电话:
010-69233569
邮箱:
jingfujy@126.com
地址:
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
家庭文化教育
当前位置:家庭文化教育

家是家庭各成员通过完成家庭角色的扮演,共同经营组建而成的。而在此过程中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相互碰撞、磨合、传承和发展,形成的一种对整个家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环境和氛围,也就是家庭文化,家庭文化的塑造者是家庭的每个成员,主要是夫妻双方。

家庭文化的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是家庭的每一个成员,可以说,有什么样的家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,有什么样的结果。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,对保持家庭发展的生命力与稳定的持续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夫妻恩爱,相敬如宾,孩子茁壮成长,家庭学习氛围很浓,创造力很强,且与邻里、学校、社会关系和谐,这样的家庭怎能不幸福,这样的家庭怎能不快速发展,这样的家庭不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,而且还在整个家族的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反之,消极、不健康的家庭文化会使这个家庭很糟糕,夫妻频繁吵闹打架,信任危机,生活混乱,邻里、学校、单位的关系不和谐,甚至很恶劣,家庭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,试想,这样的家庭文化会使这个家庭走向何方,其结果可想而知。
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,家庭的稳定和健康发展,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,而家庭文化的建设对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又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家庭文化建设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。然而构建一个支撑每个家庭成员健康发展,家庭和谐幸福的家庭文化,需要爱心,恒心,智慧,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努力,更需要专业的辅导和帮助。

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(家族)为单位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, 以家庭(家族)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,注重家庭(家族)延续与和谐,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。家文化能促进家庭(家族)的团结,形成积极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因此,家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,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。家文化主要内容包括:家庭、家族、家风、家训、家规、家传、家谱、家教等。
主要内容
1.家之序:家规、家训、家风;
常言道: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”。家规家训是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诲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、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更是使国家富强兴旺的必要一环。自汉初起,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。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,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,成为“修身”“齐家”的典范。例如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”[1]的节俭持家思想,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。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、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。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,从北齐颜之推(唐颜真卿的祖上)的《颜氏家训》到唐太宗的《帝范》,司马光的《家仪》,陆游的《家训》,以及元代郑太和的《郑氏规范》,清代康熙的《庭训格言》等。其中,最为人称道的名训,如《颜氏家训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等,至今脍炙人口。
古人云:“道德传家,十代以上;耕读传家次之;诗书传家又次之;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。”[2]也就是说,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,道德能够传承十代以上,其次是耕读和诗书,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。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,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。无论是《颜氏家训》《朱熹家训》,还是《曾国藩家书》,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。《朱熹家训》说:“处世无私仇,治家无私法。勿损人而利己,勿妒贤而嫉能。”《曾国藩家书》说:“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,余不愿为大官,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。勤俭自持,习劳习苦,可以处乐,此君子也。”可见,自古以来,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,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,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,才是真正意义的“薪火相传”。  
2.家之学:家教、家学;
家教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,家长通过自己的善言善行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。好的家教对于子女一生是至关重要的。中国人由于注重家庭,所以传下来不少家庭教育的纸本,箴言和故事。在民间有《家训诗》《二十四孝》等故事。关于家教的古书很多,其中《弟子规》《礼记•曲记》《颜氏家训•教子》等古书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可值得借鉴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通过细微的“礼”教育,达到“其止邪也于未形,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”的教育效果。
我们有个词叫“家学渊源”,体现了家学的传承与发展。中华文化以“家”为主体,可以说,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;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;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。中华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、传承,把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,不断积累、不断传承,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远流长。
3.家之传:家谱、家乘;
古释“有夫有妇然后为家。”又“家,谓一门之内”。所谓家谱,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。家谱是传记的谱碟,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来源、发展、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,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,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、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。“鸟飞千里不离林,树高万丈不离根。”寻宗问本,弘扬祖德,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。中华民族,古往今来,国有国史,地有方志,家族有族谱,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。
汉以前,见之于正史载录的家谱类书多以“世家”为名,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。如齐太公世家,鲁周公世家,孔子世家,陈涉世家。至汉,以“世本”为书目,专门记录姓氏、世系、居、作。例:世本十五篇。至隋,属谱牒的籍名多样,如:家传、家纪、家记、家史、世系、家牒、谱记等。按正史《隋书》载,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“家谱”冠名一书的为“杨氏家谱状并墓记”。隋之后,在《新唐书》中,以“家谱”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,如“谢氏家谱”“薛氏家谱”“颜氏家谱”“李用休家谱”等。家乘,则属于家谱的范畴,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。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,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“乘”,如:付梓一大乘,发某公支下一小乘。乘,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。